郑文辉在访谈中提到,在运营商力推 5G 的环境下,全球市场空间巨大。他还预测,今年下半年开始,华、米、O、V 等主流手机厂商将无一例外地推出 AR 眼镜;未来三到五年,AR 眼镜将会以 400% 的速度增长。
消费级 AR 距离我们有多远?Rokid 做到 toB、toC 两手抓 Rokid 硬件产品负责人杜晖,主要负责 Rokid 硬件产品规划及设计量产工作,带领团队推出了 Rokid Glass,Rokid X-Craft,Rokid Vision 系列产品,对 AR 产品的技术以及应用场景有深刻的认知。
世界上第一个 AR 原型机出现在 1966 年,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。半个世纪过去,AR 行业迎来了可量产的穿戴设备,并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,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创新价值。
△ 世界第一个 AR 装置
大众对 AR 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。不管是手机 AR,还是眼镜形态的 AR,都不再遥不可及。 随着产品设计、光学、电子和使用场景的进步与拓展,AR 正在从一项「技术语言」走向前往 C 端的路上。 Rokid 在 B 端市场稳扎稳打,通过市场和用户来打磨和检验产品能力。与此同时,Rokid 也一直在进行 C 端产品的探索,储备技术,等待时机。 现阶段,Rokid 认为 XR 行业还不具备一个通用产品,能够覆盖所有的场景,Rokid 的产品矩阵由此而生:
Glass 系列:工具类 AR 产品。作为信息辅助工具,为用户在特定的操作环境下,提供信息提示。
X 系列:工业类 AR 产品。它将满足典型的重工业和制造业场景,针对特殊行业深度定制,凸显特定场景下的核心价值。
Vision 系列:消费类 AR 产品。肩负着引领行业,探索未来的使命,也代表了 Rokid 向消费级市场努力的方向。
杜晖与大家分享了 Rokid AR 三条产品线的研发故事,并从硬件的角度探讨目前 AR 产品的现状与发展。 对于制约消费级 AR 发展最重要的几大因素,杜晖特别做了总结和分析:按优先级来看,分别是重量、生态和设计。 1. 重量 正常的近视眼镜重量约在 25-40 克之间,是人能够接受并长期佩戴感到舒适的重量,但在 AR 上极难实现。 因为重量是最考验综合能力的。它受到芯片功耗的制约,连带着电池和散热的问题。它还受到 ID、结构设计、所选材料和光学方案的影响。 可以说,如果重量问题解决了,那么以上所说的问题也就有了对应的解决方案。这需要整个行业的技术能力与供应链水平共同向前发展。 2. 生态 我们所指的生态是系统与应用,就像手机时代出现安卓和 iOS 那样专用的系统,并伴随着粘性较大的应用诞生,才能够吸引用户的「常驻」,形成 C 端强有力的后盾。 而像「软件认为硬件拖住了 AR 发展的脚步,硬件认为软件没有杀手级的应用」这样的情况也将不再被从业者「吐槽」。